SD-WAN全称《软件定义广域网》、软件定义wiki和著名的开放网络用户协会(ONUG)资料显示,该概念于2014年正式公开,是一种新的以业务和应用程序为中心的WAN解决方案,利用了经验证的软件技术和现有的WAN资源。
新的网络解决方案SD-WAN服务目标不是运营商,而是面向企业,致力于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全面的WAN解决方案。近20年来,企业IT迅猛发展,数据库/CRM/ERP/SCM/实时视频、音频等复杂应用程序应运而生,近年来开发了大数据、AI、AR/VR等高级应用程序,拥有了更多OLTP。此外,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满足最终用户,为了连接个人终端、云服务等新平台,在广域网上应用大量布局,这也是对广域网传输要求更高的动机之一。
SD-WAN的发展呈现出相对持续的上升趋势。早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,Gartner和IDC就分别编写了专门的市长/市场报告,提出了全球SD-WAN发展趋势。Gartner在2015年12月的一份报告中大胆提到,到2017年,全球SD-WAN总量应该达到1亿美元,约7亿人民币。相反,IDC在2016年5月Interop 30周年会议上发表的报告更大胆地预测,SD-WAN市场到2020年将达到60亿美元,人民币420亿元。Frost Sullivan2017年10月向VMware发表的报告显示,截至报告撰写期间,SD-wan在2017年全球总量为3亿美元,约20亿人民币。该报告指出,到2022年,全球总量将达到15亿美元,约105亿元人民币。虽然对SD-WAN未来趋势的判断不同,但事实证明,他对市长/市场趋势持乐观态度,Gartner趋势预测有些保守。
中国市长/市场,2014-2015年期间,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看到只有两家创业公司发布了自己的SD-WAN产品服务和市长/市场战略(Ling Ruilinxin和Dahe Yunlian)。在2018年11月于北京举行的SD-WAN峰会上,我们看到近50家公司声称拥有SD-WAN技术或产品服务(包括三大运营商)。显然,中国SD-WAN市场的春天已经到来。这样,这三家全球市长/市场机构在编写报告时没有密切关注中国市场,可见趋势预测有些保守。2018年4月,中国互联网协会出版了国内第一份权威的SD-WAN课题研究报告,表示到2020年,中国市长/市场SD-WAN总量也将达到12亿美元,约84亿人民币。可以肯定的是,SD-WAN的独特技术满足了企业广域网的需求。海外和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明显的。到目前为止,根据技术差异和供应商差异,SD-WAN诱导了几个主要流派:纯SD-WAN、SDN-WAN、网络资源控制-WAN、云快递、网络设备控制-WAN。纯粹的SD-WAN侧重于软件定义级别,利用软件功能强调企业精细管理、获得最终用户体验、快速部署和操作维护。这个方案天生是线路、硬件设备overlay和松散结合的绑定。对MPLS、互联网、LTE等企业用户来说,可以使用和精细控制,但不挑剔。就网络硬件而言,因为软件功能强大,所以可以更换路由器、负载平衡、WAN加速等设备,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,但可以帮助用户使用第三方白卡硬件。另外,由于强调软件功能,这一技术流派绑定了软安全模块,具有强大的软件防火墙功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方案使用了软件行业常用的API接口,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的二次开发可能性。通过纯SD-WAN,企业用户可以获得精细的管理能力、灵活性、灵活性、可靠性、可扩展性、优化功能和低廉的成本(与专用线路相比)。最近几年成立的专注于SD-WAN的创新公司是这些计划的主要供应商。在使用场景中,SD-WAN可以解决Hybrid-WAN、SD-Branch、SD-Security、Edge WAN-controlling和WAN-access Bonding
典型的“网络资源控制-WAN”“云高速”由于基础架构的原因,充分利用了SDN技术,因此这些供应商可以称为SDN-WAN方案。主要特点是利用SDN技术,构建已有的网络资源(即每条线路)和SDN模式,并与广域网终端连接(通常通过互联网IPSEC连接到终端设备),形成SDN-WAN的完整解决方案。优点是可以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快速扩展到WAN服务。缺点也很明显。SDN的起源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型DC(包括云DC)南北线路服务,不需要针对企业广域网的复杂场景。因此,这些解决方案在实施WAN连接服务方面没有问题,但不能满足企业对应用层WAN部署的细致要求,没有对服务流程的优化和控制,无法满足企业服务环境驱动的要求。云快线本质上也是一样的,更注重为企业云提供快速路径。对于企业来说,使用SDN-WAN很可能被现有运营商锁定,无法满足敏捷的更换部署,从而失去未来的敏捷性。这些方案适用于企业远程部署WAN。长期存在于市场上的运营商、ISP、云服务企业是该方案的主要供应商。更容易理解的是,“设备控制-广域网”是传统网络硬件设备供应商希望进入SD-WAN领域,但不能放弃传统设备产品而开发的解决方案。在硬件上填充软件,并提供管理界面。这些方案可以测试硬件供应商的软件功能,并且只能管理自己的硬件。控制顾客终端是这种方案的口号。硬件常客如果不想更换品牌,可以选择。
回顾ONUG SD-WAN研究报告时,引用了企业高层的总结,结合过去4年海外和中国市场的实际案例,认识到SD-WAN是适应企业IT体系结构上层建筑的第一个网络方案。不难理解,各领域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核心业务,ICT作为重要工具只是首要任务。因为应用程序直接为业务提供服务,所以软件定义部分做得越充分,在企业中得到认可的速度就越快。(威廉莎士比亚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、软件)软件定义包括对企业应用软件层(包括数据层)的支持和数据传输优化、对面向服务的概念的流程优化、最后是敏捷性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SD-WAN是企业级便捷的ICT工具,通过帮助企业用户实现高效、完善的监管和业务敏捷性,可以更好地分配有限的资源,以便开展核心业务和提高最终用户体验。
说到SD-WAN的发展趋势,应该提到2018年北美市场著名SD-WAN公司Viptela和VeloCloud被Cisco和VMware收购的行业大事。有特别技术的公司被大企业收购不是什么新鲜事。新鲜的是SD-WAN是互联网解决方案,但被传统软件工厂坚决看好。VMware收购Velocloud的原因是,除了寻找进入互联网市场的机会外,Velocloud还是纯粹的SD-WAN供应商,也就是软件受到重视,因此VMware可以很好地集成到自己的软件体系结构中。事实上,北美最早的SD-WAN播放器中,除了这两个外,还有许多以软件功能着称的公司,如Versa、Citrix和CloudGenix。国内第一家专业公司林艺蓝信,创始人的工作经历也主要是软件解决方案,而不是网络。SD-WAN最近的技术发展趋势仍将侧重于软件能力。具体地说,软件的基础管理能力与优化性能一起提供。谁的SD-WAN软件能更好地适应用户的业务层和应用层,帮助用户更好地控制基本线路和边缘设备,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敏捷而精密的管理过程经验,谁家的SD-WAN方案能得到用户的批准。另一方面,一些线路资源供应商或设备供应商已经进入SD-WAN领域,但由于核心竞争力和市长/市场想法仍然基于现有线路或设备能力,因此将面临现有的竞争模式。线路资源供应商(或ISP)为了赢得客户,将持续降低成本,这种行为将使这些玩家进入中低端用户市场。SD-WAN今后会如何发展?事实上,我们可以从本质上看到未来。再次强调,SD-WAN技术侧重于SD而不是WAN(实际部署以及WAN着陆),与更强大的软件功能模块充分结合,可以系统地提高总体性能和功能。AI/ML技术的成熟可以被SD-WAN利用。最近,北美著名企业思科已经开始开发基于IBN(Intention-based Network)。其本质是将AI/ML功能集成到控制器中。主要方向如下:
SD-WAN控制器通过加载AI/ML模块,自动执行管理流程,并利用学习功能不断自我更新实时部署战略,从而显着提高体系结构自动化。
另外,众所周知,2015年已经出现了ML型网络传输协议(PCC),实验室论证可以取代TCP协议,目前北美制造商正在尝试商业化。
另外,最近风靡全球的边缘AI,如果能与SD-WAN软件体系结构绝妙地融合,就能提供更强大的终端处理能力。(David Assell,Northern Exposure(美国电视剧),Market AI)但是,边缘AI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对特定的应用场景进行特定的开发,然后与边缘AI相结合。这与直接开发AI应用程序方案的解决方案一样复杂。
随之而来的是开放性。因为SD-WAN强调,overlay松散地集成在网络线路、硬件设备上,提供了一个尽可能开放的体系结构。AI/ML加载要求供应商接受场景的AI/ML培训,这可能需要配置限制SD-WAN开放性的特定硬件和软件模块。能否保持与基本线路、硬件的松散耦合集成?可以是问号。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Cisco开发的基于IBN(基于IBN)在产品范围内使用和培训AI/ML模块,提供更智能的SDN控制(当然,Cisco本身也对提供开放式体系结构不感兴趣)。但是,这些讨论并不妨碍我们对SD-WAN 2.0的想象。请期待。